村集体一定要变强大,为什么?
【编者按】这是一篇完稿于2017年11月20日,并首发在“新乡土真评”公微的演说稿。曾受邀在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为河北唐山的相关干部讲一堂课。当时,用的就是这篇稿子的内容。一晃六七年时间过去了,但每次回看这篇文章,依然能听到当时写这篇文章时,内心那种“血在燃烧”的声响。
1、读懂,乡村振兴战略
弄不清未来中国的整个发展大方向,就很难客观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在整盘棋局中的位置与分量。
搞不懂中国在未来全球治理中的战略与布局,就很难正确揣测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的大文章。
只有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到一个更大的战略中去权衡与考量,我们才能避免一些认知的偏狭和行为的躁动,做事的短视与近利急功;
只有将乡村战略放到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博弈的天枰上,我们才能明白乡村振兴之于习近平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谈乡村振兴前,还是先聊聊另一个话题吧。今日之中国,站在何处;未来之中国,将去向何方?
先说站在何处。何处呢?不用惜秦皇汉武,也不用叹唐宗宋祖。那时的中国虽为盛世,但那时我们头脑中所谓的“天下”还不够大,四方来贺的地方还不够广。
那时中国的强大,靠的是文化的繁荣、生产力的先进,封建制度的强大。
今天的中国走到了一个,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从没有走到的新的地方。从前,我们眼中的“天下”,是东方,是东南亚;今天的“天下”是五大洲四大洋,是全球,是世界。
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天下”,是打了两百年交道从未真正“赢”过的天下。
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天下”,是一个与以往格局,包括对手,完全不一样的天下。
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天下”,是一个正在出现以“中”为心的全新天下。
中国今天所抵达的新的地方,是在遭遇了千年大转折后的,一个全新的,能够让我们走到世界中心的“天下”。
那么,支撑我们走到这个位置的内在力量是什么?不是我们文化的向心力有多强,也不是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别人有多好。
那么,产生这种力量的内在构成到底是什么?
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力量超强,城市化建设进程飞快,人口基数巨大,整体购买力惊人。
我们变强了,然而向世界展现的却是彬彬有礼。我们没有欺负谁,没有打击谁,没有主动与谁交恶。
作为新的全球化领导者,作为新的全球治理方案的给出者,我们正为新形势下的世界各国,交出一份令众人耳目一新且得到各方高度、广泛认同的,以“和为贵”为主题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一家亲”答卷。
站在今日之中国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的中国,我们若想真正扮演好自己在未来世界中新的角色,自己到底还缺少什么,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有什么短板需要及时补齐,有哪些漏洞需要尽快修复?
让乡村振兴,让村集体强大,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就是说,乡村振兴的目的,不是为了减缓城市化建设进程,也不是为了回到从前的农耕文明最鼎盛的状态。
从阶段性目标来看,乡村振兴,一是为了实现脱贫,二是为了协调城乡资源的空间关系,三是为了生态环境的重塑。
而从长远角度看,乡村振兴一定还包括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新生活空间的营造,还有文化自信之根的修复与保养。
2、看清,乡村内在价值
从全球化中的受益者,到成为全球化进程的领导者;从树大国之信、负大国之责的全球治理参与者,到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治理的主导者。中国正在气运丹田,准备对外发力。
由于关于未来全球治理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还有越来越让人难以捉摸的,显得更加复杂的世界各国关系,加之美国的焦虑、日本的不适应,未来的全球治理就像一场多边斗地主游戏。
在这场斗地主游戏中,中国作为庄家,要接受一轮又一轮的各方挑战。而在这场游戏中,还有一群盼庄家赢的围观者,及一些左右逢源的立场摇摆者。
也就是说,除了中国想赢,没有多少国家敢于明目张胆地盼望中国大获全胜。
既然关于世界的未来走向,中国负有大国责任与使命,并想要玩转这场旷日持久的斗地主游戏,那就要使我们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养好自己的精气神,不能中途出现肾虚现象。
俗话说“大医治国”,已经开始对外发力的中国如何筋强骨壮、做到发力过程中不出现内伤,乃至不伤元气?
所谓出现“内伤”,就是国家治理出了问题。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国民凝聚力下降,社会矛盾存在各种隐患等等。
总之一句话,为了避免内伤,就要全力以赴解决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的一个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乡村之于中国的分量,就相当于肾在人体中承担的任务一样。人没有了肾会怎样,中国没有了乡村后也会怎样。
乡村是中国之肾,缺之不可。这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不能没有乡村,二是中国的乡村不能过分被透支、被弱化、被削弱。因为那样,中国将变得虚火上升,出现内在动力不足的肾虚现象。
若想确保中国在全球化治理战略实施过程中,身体不出毛病,做好补肾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何为补肾工作?也就是前不久刚刚提出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至于围绕这个战略所提出的20字总要求、三权分置制度、土地承包权到期再延长三十年、构建农业现代化各种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靠谱的“三农”工作队伍等一系列补充内容,都是为这个振兴战略养肾工程服务的方式和方法、策略和手段。
3、目的,让内心更自信
关注乡建圈久了,心里产生了一种感觉:不少人开始“痛心疾首地批判城市化建设,歇斯底里地追捧乡村”,将乡村捧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对于这种壮怀激烈地真情感和假跟风,首先我是要予以否决的。
在1938年中华民族存亡最危险的时候,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也即后来最著名的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蒋廷黻之问”: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这段话的分量,比当年打倒孔家店的文化不自信显得更严重。那个时候的中国可谓丧失了一切自信的基础,有段时间关于是否要废除汉字,也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严肃问题。
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就必须根除“家族和家乡”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唤醒民众、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才能让那个松散的由乡村部落联盟组成的中华民族,拥有集体意志、集体自尊。那是在那个黑暗年代,唯一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与方向。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70年中,中国人实现了近代化,赶上了西洋人,学会了利用科学和机械,废除了家族和家乡观念,建立起了一个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现代化国家。
然而今天的我们,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时,必须将文化自信放在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因为,那是一个民族最基础的自信,最广泛的自信,最深厚的自信。事实上,今天的我们,文化水土流失现象已十分严重,重新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在国人心中重塑文化自信,已迫在眉睫。
好。既然要重塑文化自信,请问什么叫“文化”,文化自信到底说的是什么?是那些似是而非的,冰山一角的,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浩如烟海的各种经书吗,各种建筑吗?那样的文化教唆,只会让人望而却步,让人退避三舍,让人讨厌,让人憎恶。
能不能把文化说的简单一些,明了一些,让普通民众一看就懂一些?在我看来,文化并没有那么高大上,高深莫测,就是大家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活法。
什么叫“活法”?就是我们这辈子应该怎么活,生命周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珍惜的一种价值判断,以及我们怎么看待天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一种观念和态度。
然而,由于常年的西化,崇洋媚外,我们的文化不自信的集中表现,就是对自己的活法产生了怀疑,开始不自信,甚至成了嘲笑、蔑视的对象。这才是中国文化水土流失的最可怕现象。
对于这些一辈辈传下来的,至今还在的活法,哪里还集中大量存在?已经基本西化的现代化城市中,自然是找寻不到的。它们在乡村,在已经被西方文化深度浸染了的广大乡村中。它们还在那里自信或不自信地,存留着。
乡村振兴之于文化自信的目的何在?就是找回那些正在快速消失的,还被一少部分人坚守的,属于我们这个族群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即中国人自己的活法。
4、回归,找到真正自我
中国人自己的活法?我们需要把这样的活法写详细,描述清楚,但就目前中国所处的发展新位置,所面临的新情况,还有一百多年来接受西方文化洗礼的现状而言,我们是无法奢望完全回到传统的活法中去的。
完全回到过去的活法的主张,是对今天我们面对世界采取新措施,挖的一个坑,设置下的一个陷阱。
回到那种状态,就会使我们进行全球化的领导力受到削弱。参与治理全球是一个异常艰巨的大工程,需要N多代人的努力,或许才能够达成所愿。
这需要大胸怀、大智慧,而非简单的复兴传统文化(活法)就能锦上添花那么简单。
未来中国人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活法?这是一个全新的议题。这里面引入一个“文化大一统”概念。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化需要涅槃重生了,需要兼容并蓄了,需要把各国好的文化都全盘接纳过来了,需要将各种文化的新鲜血液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中了。
这么多年来,我们以抱着抛弃自己固有文化的决裂心态,全面向西方所有比我们强的国家学习。
对很多国家而言,我们已经学的炉火纯青,学的比他们还像他们。我们以近乎空心化的状态,让自己成为了一个综合西方化的文化符号。
伴随洋枪大炮、强权战争,西方用自己的一元文化,强势席卷了全球。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含着屈辱与血泪,开始了一次文化远行的旅程。
我们已经在这种状态中走得太远,现在到了我们在漫长的文化之旅后,准备回家的时候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现在的我们已经有点找不到回家的路,不知道家何在,原来的家是什么模样,还能不能为自己带来骄傲和尊严了?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需要在原有的自己基础上,长出一个全新的自己。而现在的任务是,我们必须要回归,找回那个已不太适应,甚至记忆中已经模糊不清的自己。
我们记忆中的家,在何处?不在城市,而在乡村。振兴乡村背后的大文章是什么,就是要帮助中国人重新找回原有的自己,一个几乎被舍弃的,却深深烙在我们心灵之中的家。
我们需要从乡村振兴中重新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文化之心,如此向外学到的文化才会有所依附,也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不失去真自我,才能将自己灵魂深处的腰杆子挺起来。
试想一下,当全世界的文化都为中华文明所有,都汇入到中华文明的血液中时,一个文化上绝对自信的新中国,又是一种怎样的“新”法。那时的我们,不仅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而且还有着强烈的内在文化张力。
这是让中国再次伟大的一次机遇,一次让中华文明重新振兴的大机遇。如今的我们,已经走在了这条充满光明的大路上。
5、振兴:让村集体强大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是一个好现象。上面的内容,是帮助大家看到乡村振兴的外在森林,下面的内容是让大家更清楚地看看乡村振兴的内在树木。
首先我们要对乡村振兴的意思有个准确认识。
对于这个概念,可以将其分解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它是对发展新三农(生态新农业+繁荣新农村+幸福新农民)的一个总愿景。
既然是振兴,必然是一个深度、立体、全面的发展目标,而不是简单的表面上的美丽和生态。
然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且存在各种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前提下,谈乡村振兴战略,又岂能一种模式行天下。
不同地域,不同区位,不同资源禀赋背景下,乡村振兴的路径自然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又岂能各地互搬照抄,彼此同质雷同?
尊重差异化、立足差异化是决定乡村能不能振兴的关键点。
尽管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立足差异化后的乡村应该如何振兴,前面确实没有一条现成可走的路啊。
在茫茫黑夜之中,在一片荒滩之上,乡村到底该如何振兴,是向东、向西,还是向北、向南,哪里是坑,何处是墙?
想振兴乡村就必须做出选择,确定一个方向。而这需要有点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敢如此?有多少人一直待在原地,一边是挪动着前行,一边却一天又一天地盼望天上能掉馅饼。
又有多少人选择了投机,东考察西调研,南拿来北模仿,满心装着自负的侥幸。
作为决策者,面对如此情况,换做是你又该如何?
凭着调研考察的主观直觉瞎做决定自然是不行的,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外来念经的和尚身上,多少有些不负责任的意思,何况外来和尚的经在你这个地方念,也不一定灵验。
既然乡村振兴要秉承差异化的原则,那么自己到底该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乡建项目落地生根,然后在岁月的洗礼中长成参天大树呢?
转自“乡剑侠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