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学术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快讯>>正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06-02 16:11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周宏春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的推动力和技术支撑,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产生并将发挥重要驱动作用;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不仅有字面含义,也是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关切的政治表态,以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工作部署。新型工业化内涵在提出后不断发展丰富,新型工业化的促进要素就是先进生产力。本文在剖析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等内容,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因高质量发展而催生。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绿色生产力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推动力。绿色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注重资源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及其供应链,以减少能源原材料消耗。注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这就要求加强环境治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求,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注重气候友好性。这就要求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积极稳妥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能源低碳转型是重中之重,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强度,在造福国民的同时支撑人类共同命运体建设。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公平性,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而且为后代人的发展留有足够资源和空间。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助力绿色材料及工艺技术迭代更新;建立一套绿色制造典型动态管理机制,以绿色智慧产品、绿色智慧工厂、绿色智慧工业园区、绿色智慧供应链为重点,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之路。

新型工业化内涵提出后不断丰富。工业化是一国一地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现代化过程,本质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是关键。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关注工业智能化、绿色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包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及新型工业化关系辨析

新质生产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可以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则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能催生新质生产力,两者具有共同性和统一性。马克思早已明确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是新发展理念在工业化战略中的具体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创新发展,要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新型工业化,均离不开创新驱动。协调发展,要化解发展不平衡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绿色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难以为继,新型工业化则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化全过程各领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开放发展,要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形成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享发展,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加大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投入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跃迁;新型工业化是以新一轮科技产业创新为引领、以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为载体、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工业化过程。生产力与工业化相互交融,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催生的新动能,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内生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瓶颈突破、设施承载、要素集聚、制度变革等相互关系。从发展内涵看,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变革为引领的工业化,两者都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发展方向看,新质生产力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投入要素、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生产方式;新型工业化强调以工业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内涵的发展、演进与变革。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在“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点在新科技、新要素和新产业;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的领域。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在制造业,创新主体在企业,路径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技术是最重要的底层技术。新质生产力能催生产业变革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我国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均是我国的重要发展理念,也是动态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生产力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贯穿于工业领域生产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工业,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以及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等,即工业生产中包含生产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制造业是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新型工业化定义中,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生产力要素;而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更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可理解如下:一是字面含义的“就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内核是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生产力属性,因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而新发展理念中含绿色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绿色发展则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发展方向。二是政治态度。既是从政治高度对绿色发展的强调,更是对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碳中和关切的回应。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绿色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应有内涵。我国经济发展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由要素投入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也要求提高环境质量。三是工作部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提纲挈领的部分,指向绿色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工作范围,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等。这些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必须是绿色生产力;换言之,绿色发展应当得到绿色生产力的驱动和技术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引擎和核心内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型工业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相互融合的、具有时代特质和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是历史上人类劳动能力的首次大解放,真正形成了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物质基础。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内燃机等成为新的劳动工具,电力、石油等能源革命推动工业化加速发展,资本和技术要素密集度明显提升,劳动力得到又一次大解放。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深刻改变了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还带来了脑力劳动的提升。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科技革新,都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颠覆性变革,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甚至引发社会深刻变革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系统性重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形成全球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唯一国家。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要立足国情,利用后发优势,开辟了一条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为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近年来,通过制定规划、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举措,促进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2022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通过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开发应用,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提升工艺、技术和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加强技术改造,按照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工业不仅是能源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部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重要动力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重要任务是产业安全自主可控、基础能力高级化、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模式是发展动力创新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区域布局集群化、组织结构协同;核心表现是,产品质量高端化、生产过程集约化、生产效益最大化;全新布局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实现产业走向中高端和附加值不断攀升,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数字化大潮将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新型工业化需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配套,也将带动相关产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多维、海量数据不断赋能和塑造产业的竞争优势,数字化技术创新、产业数字化转型将催生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新科技、新工艺、新要素、新产业和新业态,也包括新思想、新知识、新模式及发展新战略、新政策、新制度。

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或否定,而要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并推动旧的生产力和传统产业复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求实现传统产业基础能级高级化,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是对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高冶金、建材、石化化工、机械、轻纺等行业智能化水平。二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据要素×”行动计划,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开展生态设计,实行清洁生产,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分行业分领域制定实施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行动。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有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新“三件”)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既为传统产业工艺技术改造改进、绿色产品生产等提供了空间,也为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规模和强度提供了新路径。要以数字技术作为工具,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要素,以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推动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加快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的前沿科技研发及其产业化。随着Sora模型发布,虚拟现实产业成为焦点,Meta、谷歌、高通等科技巨头加大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布局力度。OpenAI的Sora、谷歌的Genie、Meta的V-JEPA等生成类大模型火爆,其展现出的理解、交互和模拟现实的智慧能力,打开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要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对人工智能做加法。我国有“小巨人”及专精特新企业1.2万家,分布在各区域各领域;要用好政策组合拳,培育创新沃土,激发创新主体创造活力,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形成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既要政府超前规划设计、政策引导,法治规范、监督管理,也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经营主体不断创新,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从产业创新、要素体系、政策供给等三个领域,探索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落到产业上的重要保障。

一要完善调控机制,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协同,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创新能力不仅是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瓶颈、国家安全重大挑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二是加强政策统筹,推动各方多出有利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不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政策,并开展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抓紧锻长板、补短板,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科技创新范式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三是促进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集聚,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环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的高质量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创新成果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需要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集聚区布局一批研发应用中心、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生产、产业集聚等形成生产、转化、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四是提升绿色增值能力。建立碳排放约束机制,推动相关企业向资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经济效益好的地方集聚集群发展。须提升环境资产增值能力和管理能力,持续开发生态产品,推进产品碳足迹等产品环境信息的管理与披露,并发挥ESG管理对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导向与推进机制作用。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范畴,并转变为绿色资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专门法规,“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逐步成为现实。

五是关注人才要素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大制造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更多制造业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数字化思维,形成新的“人工智能体”,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促进人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六是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发挥指挥棒作用,形成正确政绩观和工作导向。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短期看,将促进消费和投资,是推动内需回暖、提振市场预期的着力点。长远看,要切实调动企业更新设备积极性,以合适的支出最大限度地实现长远的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推动政策、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具有全产业整合能力的价值链“链主”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开放促发展,打造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范式。(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自“经济杂志”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西北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