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学术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快讯>>正文
朱守银: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问题
2024-05-30 19:10  

朱守银: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问题

——基于相关政策与实践的调研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8月22日(周日)晚19点,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干部教育中心和腾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数字社会公益直播,特别邀请到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副校长、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副理事长朱守银老师,基于相关政策与实践的调研思考为基础,针对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观察分析视角:

基本认识与主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问题的重要论述揭示出,一、要始终坚持科学精神引领,包括遵循客观规律、重视乡村差异、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尊重农民、保持足够耐心;二、要重视影响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因素根本影响,包括资源禀赋、乡村差异、农业特性、村庄特性;要重视主观因素能动作用,公共政策、体制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应符合客观规律。

难点问题分析:

基本表现及主要根源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非常大的成效,但依然面临一些难点问题:一、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利用问题。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消费量和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疫情过程当中,国际粮食贸易市场交易也出现了一些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的现象,引起世界粮食贸易价格的波动,所以保障粮食安全非常重要。为保障粮食产量,需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来保护耕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协调好中央政策目标与市场主体的适度规模的粮食种植有助于提高粮食单产。二、农地规模化与效益竞争力提升相违背的问题。因我国国情制约,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产生的土地流转金,影响租金水平从而降低农业竞争力。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反复性周期性问题。农业结构调整是必须的,但也要注意到其反复性与周期性,因此调整结构的任务主体应是市场主体,政府可以引导结构调整,但是不能强行推动硬性推动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做到优化结构、提升生产要素质量、优化配置比例、以及更加注重利用长期性政策。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模式问题。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数量统计标准不统一,实际数量少、质量差、无法可持续发展。六、乡村公共政策实施与目标效果不一致的问题。公共政策的目标、措施与效果不统一,直接补贴个别主体、产业、产品反而会产生危害,导致扭曲市场主体、扭曲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环境。七、城乡融合发展与村庄合理布局问题。八、乡村干部工作压力与绩效考核标准局限性。考核标准数字化,过度绩效考核扭曲公共管理行为。

总体思考建议:

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针对推进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政府行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出了政府要注重防范的误区(“8个不能”):1、不能过度干扰市场;2、不能一味打造盆景;3、不能各自为政推进;4、不能过于急于求成;5、不能过分急功近利;6、不能盲目模仿复制;7、不能侵犯农民利益;8、不能城建思维思路。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自身需要防范的6个误区(6个“不要”):1、不要盲目跟风模仿典型;2、要认清自己的发展目标(不忘初心);3、不要盲目扩张农地规模;4、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实力(实事求是);5、不要只为争取财政补贴,要按照自己的优势需要(发挥优势);6、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坚持滚动发展慢慢来(循序渐进);7、不要什么钱都想自己赚,要知道进退、有取有舍(合作共赢);8、不要一味扩大投资规模,要懂得降本提质也增效(效益第一)。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西北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