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
任保平,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经济研究。
摘 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现代化的本质一个不断由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发展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不断从传统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转型的过程。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体现,科学回答了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世界生产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创新。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来看,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生产力现代化的规律和趋势,构建包括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生产力体系和相应的生产关系体系在内的新质生产力体系。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就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新生产力不断取代旧生产力,从而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的“新质生产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科学回答了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体现,我们要依据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逻辑,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现代化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现代化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现代化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生产力,每一个时代现代化的推进都以生产力的飞跃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现代化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现代化,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推动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代化是由生产力的现代化驱动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现代化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而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现代化程度的客观尺度,深刻影响着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进程。罗荣渠先生提出了以生产力为现代化中轴的一元多线论,认为现代化是以生产力为核心的中轴转动,并以此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组合成的复杂能力系统,生产力系统呈现出层次性结构。第一层次是科学技术,这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决定生产力的质变。第二层次是教育和管理等要素,这是生产力的影响要素,决定生产力的量变。第三层次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是生产力的现实要素,决定生产力的量变速度。生产力系统发生作用的过程是第一层次的决定要素,通过第二层次的影响要素作用于第三层次的现实要素,形成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使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在生产力三个层次的要素结构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质的决定因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资本论》第一卷指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运用,财富的创造主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表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生产力的“质”是由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决定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现代化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下不断由低级状态转向高级状态的转型过程,从传统生产力走向现代生产力,从低级生产力质态走向高级生产力质态,正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生产力的现代化是在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决定因素现代化的推动下,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质量,推动生产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迁。生产力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现代化的历史就是由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发展的历史。正是生产力的不断现代化发展,为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规律是:首先,科技创新向产业化的渗透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基本路径,科技进步的成果不断在产业部门中深化应用,传统生产力中渗透进新的科技因素。其次,生产力中渗透的新科技因素从量变到质变,逐步代替传统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运行方式。最后,拓展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现实路径。新的生产力通过结构革命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增量革命拓展新产业,推动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形成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体现,科学回答了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这是因为:一是从历史维度上来看,现代化的基本内核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生产力的现代化转型推动了世界现代化进程,新质生产力回答了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世界之问。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现代化经历了四次浪潮。出现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以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原动力,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期,以电气化为生产力标志,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二战之后兴起的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以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驱动力,以机械化和自动化为生产力标志。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四次现代化浪潮,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标志,以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为特征。四次现代化浪潮的推动力量都是科技创新,核心力量是生产力质的飞跃。与经济现代化相伴随的是科技现代化推动下的生产力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当代科技进步的结果,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标志和具体体现。二是从理论维度上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新阶段中产生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生产力质态,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质态,回答了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时代之问。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具有现代化特征,传统生产力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实现了生产力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形成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具有现代化特征,现代科学为管理和教育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以现代教育和现代管理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同时,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因素具有现代化特征,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的生产力现实因素都呈现出更高水平的特征,使新质生产力诸要素组成一个整体,在高质量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三是从实践维度上来说,新质生产力是立足全球创新发展态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回答了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中国之问。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目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新一代数字技术迭代速度快,渗透力强,推动了生产力的革命,科技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世界现代化的主流生产力。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函数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来推动,需要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果来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新产业的成长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代以来我们实现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不断提高,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形成。
二、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
新质生产力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两个历史逻辑,世界性表现为新质生产力是伴随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而产生的生产力现代化的表现,民族性表现为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的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具体体现。
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世界生产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表现,回答了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世界之问。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具有不同的内涵、结构、模式和特征,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世界生产力现代化进程,在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成果基础上的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创新。从世界生产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德国于尔根·库钦斯基教授认为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有四次革命:第一次革命使生产力从封建土地制度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推动资本主义的生产,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发生技术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的蒸汽机、新的工具和机器把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第三次革命是电动技术革命。电动机替代了蒸汽机,消除了机器体系的局限性,使企业相互联系起来。第四次革命是科学技术革命。这次革命中,自动化装置代替手操纵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同时,重塑全球生产力的质态、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科技、新型材料、航天科技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改变了生产力的核心因素。过去的科技革命中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分离的,新科技革命中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紧密结合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时间短、速度快,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引发了全球性生产力的“质变”,推动世界生产力现代化转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世界生产力的现代化需要加快从传统生产力向现代化的生产力转型。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被纳入生产力的范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强自身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现代化转型,以期在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世界进入新的大转型时期,发展能力不足是引发全球发展困境的根源,摆脱全球发展困境需要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推进生产力质态革命。新质生产力是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深度考量基础上,推进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创新。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跃迁,是世界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体现。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具体体现,回答了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中国之问,是在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创新。从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是生产力的现代化,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融合互动中实现现代化转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了制度障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新道路,改革开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打开了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擘画新篇章,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新飞跃。生产力的现代化转型具有时代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对生产力现代化的要求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历史阶段会涌现出不同的新技术与新要素,从而让生产力的性质也不同。进入新时代,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产力整体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推动生产力发展进入现代化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产力的结构和要素发生了变化,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生产力现代化和生产关系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关系,为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开拓空间,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生产力的现代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目前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在新发展阶段中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传统生产力的作用在消退,无法满足现代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对生产力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来推进生产力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具体体现。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积极培育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新旧动能转换包括推动新产业、新模式诞生,推动突破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培育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不断迈向高级形态的必经阶段,但是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由新质生产力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在对当下国内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基础上,遵循生产力现代化的规律、针对新旧动能转换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创新。这一实践创新体现在以科技创新推动形成新的高级生产力形式,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技术和方法,结合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因素,推动了我国生产力从传统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形态的跃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新动力和新优势。
三、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上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理论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科学回答了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时代之问。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回答了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世界时代之问。生产力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主要从财富生产的角度研究生产力,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分析了生产力的内在结构、生产力的动态变化、生产力的环境条件、生产力的时空观、生产力和经济效率、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资本论》论述了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增加新的生产力要素,提出了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说明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科学的发明发现应用于生产的工艺,因而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他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资本论》中,他还把简单协作、分工协作以及自然力都归为生产力发展的要素,认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从生产力的内涵、要素、结构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生产力思想,超越了之前单纯从财富角度研究生产力,而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构建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方法,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背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立足世界和中国两个维度,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回答了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时代之问。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发展生产力理论的不懈探索,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向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前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作各项工作的中心,毛泽东同志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 革命的目的就“是为着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目的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就没有可能谈其他问题。” 党的八大通过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理论的演进形成了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的演进轨迹。改革开放时期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他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并提出“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并提出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三个层次发展生产力。在解放生产力方面,强调通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在保护生产力方面,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保护生产力的理论。进入现代化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超越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提出了形成更高层次的具有新“质态”的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是量变发展过程,而新质生产力是质变的飞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之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追求生产力的量,而且要追求生产力“质”的提升,使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四、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
生产力是其诸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的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是生产力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内在根据。马克思在分析工场手工业的内部结构时就曾指出:“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是生产力要素的结构组合决定的。新质生产力具有生产力的一般特征,也是一种能力系统。新质生产力已经不像传统生产力只由几个生产力因素搭配形成,而是由众多经济技术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新质生产力具有某种独特的技术经济结构和功能。决定新质生产力的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在时空多尺度多层次上广泛进入研究复杂性与调控复杂系统的时代”, 新质生产力是以具有复杂系统性的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发展为核心,新质生产力也具有系统性特征。而且新质生产力不是单一因素发挥作用,而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构成新质生产力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合力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起作用。依据生产力的系统性特征和新质生产力的经济技术基础,结合当前中国是现代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就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体系,以回答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中国之问:
1. 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推动生产力从传统走向现代,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现代化背景下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必须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创新,而是突出推动生产力现代化“质变”的科技创新,包括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是一种源头创新,是不依赖于以前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从0到1”的首创。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引发形成新学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从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当前人工智能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前沿技术创新的的集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在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要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扩大其应用场景。二是推动集成创新。新质生产力要提高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而提高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不是单项创新和单项技术突破,而是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的形成需要集成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强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一体化战略科技能力,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努力获得科学新发现、创造技术新发明、开辟产业新赛道。三是推动开放创新。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努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开放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多主体协同攻关和开放合作,借鉴世界科技前沿创新成果,运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四是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形成数字生产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最终要推动形成数字生产力。数字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数字技术是数字生产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及其应用构成的生产力现代化形态。数字生产力是数字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活动的生产能力,是数字技术与生产力要素融合,实现数字化劳动的过程。其表现为数字技术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融合形成新价值创造过程。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在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使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加快使数字科技形式的间接生产力转变为数字技术应用的直接新质生产力。
2. 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现代化生产力的质不完全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志,而是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决定生产力的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准及其所占比重反映社会生产力性质的旧还是新。”19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载体。因此,在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中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发展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产业载体。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技术在传统产业推行质量革命和动力革命,引导传统产业尽快形成数智化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产业基础能力的高级化,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力。二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以新质生产力在未来竞争中的关键性作用为导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重点领域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规模扩容,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应用场景,实现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国际产业循环。三是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超前研究未来科技,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未来产业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培育未来产业增长的新引擎。建立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构建未来产业生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3.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力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衍生和拓展,通过增强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形成新质生产力,重视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资源的模式改进,重视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把绿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构建绿色生产力体系:一是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一批绿色技术领军企业。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绿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构建具有绿色生产力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深化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产业绿色化转型中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培育和壮大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全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使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能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讲话中提出新质生产力包含了新能源和新材料。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时代”的生产力是“旧质”生产力,可再生能源时代的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而且能源结构及其利用效率影响着绿色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力体系需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首次提出新型能源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要推动能源领域的关键性技术突破,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为特征形成能源互联网,以能源组成低碳化、能源供应安全化、供需平衡智能化为目标,建设以储能为核心、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
4. 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生产力现代化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关键是集聚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体制机制。一是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力资本支撑,创新是生产力现代化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动力,高层次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主体。高层次人才包括高端科学研究人才、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包括创新型企业家人才。形成新质生产力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构建人才链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关键路径。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推动教育和技术赛跑,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育机制,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强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汇聚全球顶级人才资源,加强顶尖创新人才的开放引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全球人才资源支持。二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传统生产关系对应的是“旧质”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改革传统生产关系,对现有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和分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推动市场经济现代化,围绕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的活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力。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激发引导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健全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活力。
(来源:《经济研究》2024年第3期,注和文献略)
转自“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