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1.任保平,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苏州,215163。
2.巩羽浩,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苏州,215163。
内容摘要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二者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产业化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可破除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瓶颈;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全链条现代化,可解决新型工业化效率优化困境;数字化转型利好绿色低碳生产,可完善新型工业化绿色体系建设;数字化市场以新型工业化为着力点,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以数字平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基础;以数字生态优化产业生态系统,扩大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广度;以数实融合打造新型实体经济,强化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深度。
关键词:数字经济 新型工业化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052(2024)02-00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3JLB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新型工业化正式提出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一跃成为工业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工业化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为探究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本文将从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机理、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一跃成为工业大国,工业现代化的推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新型工业化的“新”有两重含义:相对于中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要新、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要新(洪银兴,2003)。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要摒弃我国过去粗放发展、盲目扩张、产业低端、忽视环境保护的老路子,走绿色集约、创新高效、产业高端的新路子;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要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教训,避免在工业化迈入信息化转型阶段时,过早地去工业化,以致造成失业增加、贫困加剧及社会动荡等经济增长的代价(任保平和李培伟,2023)。新型工业化应当是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是一条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道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型工业化也进入了新时代、新征程。第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与日俱进,数据要素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后,其所引发的生产力变革带动产业革命不断推进,全球产业分工、产业布局与产业组织形式都在发生转变。第二,国际局势越发动荡,世界和平与发展受到强烈威胁,对全球化造成严重影响。第三,世界各国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绿色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环境友好的工业化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文将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要求总结为以下四点:一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导,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要将新型工业化中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核心要点进一步深化拓展,根据时代背景赋予新型工业化更深刻的内涵。三是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建成“双循环”的重要抓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四是要深刻落实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时,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国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数字经济时代,而数字经济是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延伸。数据规模扩张催生了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等对庞杂数据充分优化利用的新型数字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数据加工得到的新生产要素 ——数据要素,此类核心通用技术的应用为数字经济赋予了天然优势。首先,是广泛赋能的特性。数据要素作为全新生产要素,自身价值有限,其特殊之处在于对各类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数据要素参与生产将促进企业、产业乃至宏观经济进行数字化转型。充斥于生产生活中的数据让各行各业为数据要素的融入敞开大门,降低了数字经济体量扩张的门槛。其次,是开放共享的理念。数字经济脱胎于信息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继承并弘扬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自由选择、普惠和民主的互联网精神(谢平等,2015)。数字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对互联网精神的进一步传播,这传播将会使参与其中的主体规模更大、参与程度更深,并通过各类经济主体对宏观经济领域内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数字化改造,这是数字经济时代新模式、新业态不断诞生的核心动力。再次,是高效集约的技术。数字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当中,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数字技术将生产过程产生的技术加以搜集、整理和分析,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损耗进行控制,并对生产环节的衔接进行优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从而将生产模式向高效集约的方向推进。数字经济由以上三种天然优势衍生出了两种发展方式。第一种是数字产业化,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庞杂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类、优化、总结,使其转化为具有赋能效用的数据要素,参与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当中。第二种是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将现有产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提升劳动效率,对现有产能增量提质,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发展方式。数字经济的三大优势和两种发展方式组合形成数字生态覆盖,让其具有了与其他经济模式融合发展的前提、方式和动力。
新型工业化与数字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首先,数字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都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数字经济以其高效、便捷、创新的优势,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型工业化则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推动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向更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层次迈进。其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大量颠覆性创新的涌现及其广泛应用,使得当前的新型工业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23)。这些新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快速崛起,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等等。这些新特征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工业生产的模式和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数字经济是新型工业化在当今时代深化内涵的重要抓手,数字化作为信息化的进一步拓展,将对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的要点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再次,新型工业化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的推进将在实践中催生新应用、新技术、新需求,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挖掘潜力。新型工业化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旨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以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并创造新的增长点。同时,二者的融合发展将在实践中催生出许多衍生产业,在促进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同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发展虽有待深化,但已经呈现出一定成果。一是数字经济赋能效果显著。2022年3月,工信部公布的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数字经济相关示范基地数量累计达到101家,约占全部基地数量的四分之一。二是数字经济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我国制造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已达24%,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创新高,共享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但单就数字经济渗透率而言,仍低于服务业的44.7%(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三是工业互联网体系逐步深化。工业互联网已在31个工业门类广泛部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多达240余家,促进全链条数据互通,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总体来看,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与成效,且二者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但有待进一步推进。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在于二者可进一步深化且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都秉持着新发展理念,数字经济将新型工业化核心内涵之一的信息化进行拓展深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模式、发展效率、创新体系产生多维度影响,促进了新型工业化的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则为数字经济规模扩张提供广阔的空间和重组的机会,同时为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沃土,在促进产业数字化的同时,深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更好地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的机理,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
二、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机理
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其本质为数字技术、数字精神和数据要素渗透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与新型工业化进行深度融合,在扩大数字经济规模的同时,破除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掣肘。在此,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
(一)数字产业化强化科技自主创新
我国虽已成为工业大国,但仍存在基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自主创新驱动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产业化将成为我国强化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驱动的关键。数字产业化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动力,将在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中促进形成协同分布式数字创新体系,并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攀升,可用于生产的数据量呈指数级趋势递增,数字产业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离散、杂乱、低价值的数据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分析,形成高价值的数据要素,以渗透的方式融入宏观经济体系,对各类传统体系进行数字化改造(包括创新体系)。传统的创新体系存在参与主体单一、创新手段薄弱、创新激励不足的问题,导致创新驱动疲软,而数字产业化推进下的数字创新体系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缓解上述问题。一是数字产业化将创新的主体从企业拓展到个人层面。得益于数字产业化对繁杂信息的处理,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分享信息,也可以自由地表达和交流思想,成功的创新将以极短的速度被复制扩散,并在扩散过程中进一步发生“泛用化创新”。数字经济所宣扬的开放共享的精神和低门槛的利益分配模式,使更多主体能够参与到新型的分布式创新中来,从而扩大新型工业化创新主体,推动大众创新浪潮。二是数字产业化拓展了创新手段。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数字产业化形成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模拟、人工智能决策等方式,对产品和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此类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也能够更快地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这种多元化的创新手段,使得新型工业化创新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三是数字产业化增强了创新激励。数字经济时代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得益于数字产业化的加持和大国经济体量,数据要素的高价值被广泛认可,流量变现的速度不断提升,创收体量不断扩大。新型商业模式、新型制造体系、新型衍生业态的红利量大期短,加之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一批批的新模式如昙花一现,迅速兴起又悄然落幕,收益持续化的方式在于不断创新,在大浪淘沙后历久弥坚。在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下,这种周期短、收益大、门槛低的创新激励方式,最终形成的却是研发投入大、创新意愿强、经济活力充沛的新型数字企业。
(二)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全链条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且各链条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现代化的重点应落在对产业全链条产生协同式影响上。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产业数字化通过数字赋能机制,将数据要素、数字理念和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多链条串联协同,可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全链条的现代化水平,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产业数字化通过数字创新体系夯实创新链、人才链支撑。国内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系多为滞后型,即指创新链落后于产业链结构升级,且缺乏内驱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21)。如前文所述,数字创新体系的加持将对传统创新链的创新主体、创新手段和创新激励进行变革,而扩大主体、丰富手段、增强激励,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关系向协调型方向转型,并整合创新资源,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创新内驱力。数字创新体系的建立也将从需求侧强化人才链支撑,提升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程度,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倾向。二是产业数字化通过工业互联网提升产业链现代化。产业数字化的推进将促进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形成,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数字化赋能的思路将促进政府、高校、企业、用户之间产生发展合力倾向,工业互联网则为这一倾向提供技术支撑。跨领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将整合多方主体的资源、技术和知识,以新质生产力迸发产业链现代化改造动能,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三是产业数字化通过区块链技术破除价值链掣肘。区块链技术的核心要点在于分布式网络带来的分布性、公开性和安全性,低成本、大范围点对点通信手段将推进世界的扁平化,通过开放增强价值链的灵活性和流动性,造福于大众,注重人的现代化,且能有效防范数字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新型数字寡头的出现(唐塔普斯科特和亚力克斯·塔普斯科特,2016)。四是产业数字化将促进多链条串联协同,推进产业全链条现代化。产业数字化通过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提升了多种链条的现代化水平,但其更大的优势与潜力在于发挥数字经济的串联特性,以数据要素和数字理念为纽带,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开放程度,使得多链条串联协同,以数字化转型强化各链条间衔接的形式,强化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现代化。
(三)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低碳生产
数字化转型虽具有高效、低边际成本、赋能优化等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特性,但需以新型基础设施的铺设为前提,其赋能范围和赋能效果与新基建的覆盖率和数字化设备的有效运行直接相关。新型基础设施的扩张和数字化设备的运行是高耗能项目,对环境保护有一定压力,数字经济也因此被部分学者认为具有“亲碳”效应。杨刚强等(2023)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在产业数字化占比高而数字产业化占比低的地区,数字经济的替代效应远远超过了“亲碳”效应。数字化转型整体来看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生产,其推动机制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数字化转型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强调的是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减少浪费并保护环境。数字化转型后的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生产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数据。基于神经网络运行的新型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多层次的深度学习实现自主学习。通过机器学习归纳统计特征,针对性修改自身代码,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无谓的能源和原材料损耗。同时可更为精准地把控生产过程细节,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碳排放的产生,也有利于提高库存周转率,推动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是数字化转型为绿色企业打开新的发展路径。首先,数字化转型丰富了绿色生产技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加入,对二次利用、生产流程改进、污染防范等传统绿色生产技术进行数字化赋能,将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带入绿色企业和新能源开发产业,提升绿色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能源供应渠道,提升绿色企业生产率,扩展新能源应用前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其次,数字化转型将带来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了绿色企业的融资约束,扩大绿色企业规模,使绿色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生产与低碳生产模式改进。再次,数字化转型将带来扁平化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绿色企业的搜索成本、签约成本、协调成本和信任成本,有利于绿色企业的低碳生产。
(四)数字化市场赋能新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规模日渐扩张,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数字经济扩大的不仅是经济规模,还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带来的一系列数字化改造成果:反应迅速、产能高效的数字化供应,注重个性、挖掘潜在需求的数字化消费,基于平台统筹协调的数字化交易,分布合理且衔接紧密的数字化分工。各种数字经济发展产物协调配合,赋能卖方、买方及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形成数字化市场,在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规模的同时,对我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数字化市场的形成,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亦具有重大作用。第一,数字化供应对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有助于提高双循环的速度和效率。数字化供应链的形成促进了我国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物流运输障碍的削弱、上下游企业交接效率的优化。如此,一方面,数字化供应能更好地满足体量庞大的国内需求,刺激内需,通过新型工业化强化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数字化供应能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助力实现高层次对外开放,巩固国际循环渠道,并通过数字化技术破除产业全球布局的空间局限性,进一步摸索出数字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新模式。另外,对外开放本身同样是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王冠男等,2022),国际循环的畅通有利于数字化供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第二,数字化消费对于激发潜在消费能力、充分释放内需市场及优化国内消费结构有着显著影响,有助于强化国内大循环动能。数字化消费以平台消费、共享消费、绿色消费、新型借贷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为表征,降低了消费者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与风险、提升了社会闲散资源利用率、促进了低污染低能耗产品的销售、激发了消费市场活力(任保平和苗新宇,2021),以高质量发展为引导,在优化消费结构的同时,起到了扩大内需、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作用。第三,数字化分工优化产业布局,包括国内区域布局和国际产业布局。一方面,数字化分工提升要素利用率,促进企业更有效利用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及数据要素。企业可通过数字化平台更为合理、灵活、有效地对生产布局进行调整,使其更为高效准确地满足客户需求变化。另一方面,数字化分工将基于工业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更为及时准确地调整供需两端,扩大分工范围,细化分工类别,由地理空间集聚转向虚拟网络集聚,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能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实现高层次对外开放,促进了国际大循环发展。
三、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应当从决定二者融合基础、融合广度及融合深度的关键问题出发,对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进行讨论。首先,是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基础问题。顺利推进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前提在于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夯实二者融合基础。无论是数字经济的发展还是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都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表征,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点是夯实融合基础的重中之重。其次,是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广度问题。有效放大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效应的重点在于合理优化产业生态系统,以合理化、高效化、系统化的方式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多行业内促进二者融合。再次,是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深度问题。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效应的关键在于搞好实体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本盘,改造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从更深纬度挖掘二者融合发展的潜力。
(一)以数字平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基础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表征,也是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基础。扩大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基础的关键在于畅通企业数字化转型道路。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导致的“不会转”,数字发展环境不完善导致的“不想转”,以及产业基础薄弱导致的“不敢转”。通过发展数字平台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夯实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第一,完善公共综合数字教育平台建设,加强企业员工数字素养,培养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解决企业“不会转”问题。通过建设公共综合数字教育平台,降低接受教育所需成本和再教育难度,由政府牵头、高校协同,帮助在校大学生和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员工加强包括基础编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规划能力在内的综合数字能力。第二,扩张数字平台覆盖范围和规范数字平台建设,完善数字发展环境,解决“不想转”问题。一方面,要扩张搭建数字平台的建设范围,即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优化数字发展硬环境;另一方面,要吸取以往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增设数字平台监督部门,在数字平台建设初期,尽力规范数字平台建设,完善数字发展软环境。第三,通过强化数字平台融合深度,推动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解决数字化转型前期投入高、试错风险大导致的“不敢转”问题。此外,应加大数字化转型成功企业经验交流会、数字技术与应用博览会的组织力度和宣传力度,鼓励数字化企业和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多交流分享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数字化转型企业的补贴和扶持力度。
(二)以数字生态优化产业生态系统,扩大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广度
产业生态系统是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及要素供给、基础设施、政策体系等构成的环境因子集合或者有机系统(任保平,2023),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数字生态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由数字经济社会的各类参与主体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生产、交易、沟通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通过发展数字生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产业生态系统,拓宽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广度:一是通过数字生态的构建,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生态系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突破体系约束造成的分割式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效率和竞争力,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拓宽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广度。二是通过数字生态可以改进生产生态系统,优化要素供给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数据要素的流通和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掌握市场需求和供给情况,加强资源协调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数字生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进生产生态系统的同时,产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也将拓展具有数字经济特色的新市场和新领域,反哺数字生态的发展。三是通过数字生态可以促进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生态中的各种参与主体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快速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产生,可以帮助企业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为产品研发、核心生产技术突破和创新场景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四是通过数字生态推进高层次对外开放,由此将产业生态系统扩张至国际市场。数字生态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秉持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推行扁平高效的管理模式,应用颠覆创新的新兴技术,可推进自由、安全、高效、共享的高层次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国际化,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广度。
(三)以数实融合打造新型实体经济,强化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深度
实体经济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引擎。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将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对传统实体经济中的企业进行数字化的赋能、改造、演进,形成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互联共享的新型实体经济,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新引擎。新型实体经济既不改变传统实体经济的范围,也不是对传统实体经济的推倒重来。相反,它是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创新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传统实体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数实融合打造新型实体经济,可深入改变当前生产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深度:一是数实融合强化新型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带来发展模式可持续化转变。数字经济以创新为核心驱动,衍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变化。通过数实融合诞生的新型实体经济具有以创新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破除传统实体经济自主创新活力不足的弊病,为创新生态的革新添砖加瓦。二是数实融合深化新型实体经济数字赋能,带来生产方式高端化转变。数实融合以数字技术将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化统一起来,推动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产业升级,形成新型实体经济(洪银兴和任保平,2023)。这种数字赋能形成的高端化生产方式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构建新型智能制造体系。三是数实融合推动新型实体经济互联共享,带来组织形式开放化转变。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打破传统实体经济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推动组织形式的开放化转变。这种互联共享的组织形式将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推动平台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原文见于《亚太经济》2024年第 2 期
转自“亚太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