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冯仁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村企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生成逻辑、运行机理与实践检验
作者简介:
王 进,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仁丽,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观察》2025年第4期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政策依赖性强以及持续盈利和运营能力差等现实问题,导致村集体经济收入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随着农村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历史新时期,以工商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长效发展的动力支撑。本文从多元主体利益联结视角出发,搭建“资源-行动-网络”分析框架,尝试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理。研究发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异议处理能力是村企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的核心枢纽,也是强化工商企业投资意愿的关键支撑,同时对于维持多元主体联结互动更具有积极影响;此外,政策扶持和工商企业嵌入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外源动力,但在乡村空间内生动力不足和过度资源依赖的情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又可能会产生发展悖论。那么,在新一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亟须转变发展思维,全面提升组织发展能力;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为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制度保障;工商企业应重塑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村企利益联结机制 资源依赖 演化博弈 行动者网络
中图分类号:F321.32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基础上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为此,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可适配型的发展模式,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以互惠与合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关系,可有效驱动区域性集体经济经营模式的差异化创新,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提供动力保障。但同时也面对着新挑战,对于现阶段集体经济“缺投入、缺整合、缺链条”的发展困境,如何实现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运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无疑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外源动力,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而且有助于补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短板。此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集体财产依法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成员集体行使所有权”。但大多数研究注重强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而忽视中国农村产权的特殊结构,即“集体”的作用。相较之下,村企利益联结机制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的基础上,需要集体经济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共同参与,尤其注重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作用和政府的支持引导。
学界围绕农村集体行动、产业结构创新、农村集体产权组织和运营形式等维度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经验参考。但现有研究成果多为理论层面的定性论述或实践层面关于现状问题、功能价值等的静态分析,且利益共同体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化,主要关注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人类行动者”的作用,而忽视了资源要素、制度环境、信息技术等“非人类行动者”的作用,缺乏对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关系、集体行动等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难以系统刻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多元主体利益联结的动态过程和真实图景。鉴于此,本文通过搭建“资源-行动-网络”分析框架,解构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关系网络和运行轨迹,模拟影响利益联结关系的关键因素,并在路径拟合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有效互动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期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长效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主要内容
本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基于三大理论所蕴含的逻辑规律和实践原理,提出了“资源-行动-网络”分析框架,为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首先,从理论逻辑出发,多元主体因资源交换的利益诉求而产生空间聚集,最终形成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格局。本文通过构建“工商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求解达到系统稳定的利益均衡状态,发现多元主体互动的前提是资源要素需求的驱动,且只有在各利益主体均采取积极行动策略的情况下,博弈局面才会逐渐趋于稳定。
其次,本文借助数值仿真模拟实验预测影响多元主体博弈均衡的主要因素,为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如下实证依据:初始意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收益、工商企业的投资收益、地方政府的社会收益和适度财政补贴等影响因素对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较高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要素成本、工商企业投资成本和地方政府管理成本等影响因素对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稳定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最后,从实践逻辑回应,李晓河村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过资源要素盘活流动、利益主体博弈决策以及利益联结机制动态稳定的发展过程,有效验证了前文所揭示的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生成逻辑和运行机理。
(二)边际贡献
第一,结合资源依赖理论、演化博弈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将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纳入“资源-行动-网络”分析框架,为探究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生成逻辑和运行机理提供新视角,并进一步拓宽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
第二,基于演化博弈模型求解多元博弈系统的均衡点,又借助仿真模拟方法预测初始意愿、地方政府补贴力度、工商企业投资成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要素成本、工商企业投资收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收益等关键因素对村企利益联结关系的影响,再通过行动者网络探索实际情境中多元主体如何实现资源依赖路径的转变,以此揭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村企利益联结形成的机制“黑箱”。这不仅丰富了利益联结机制的相关研究,更是对机制体系构建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
第三,通过分析案例对象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实践逻辑与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生成逻辑的契合性,验证村企利益联结机制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效果。相较于现有研究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检验而可能存在的方法偏差问题,本文依托实践检验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理,不仅较好地避免理论机制与实践的脱节,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为后续检验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异议处理能力是村企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的核心要件,也是强化工商企业初始投资意愿的动力支撑;第二,外部资源嵌入和村集体收益提高能够帮助村民达成利益联结共识,有效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上接下联”的纽带作用;第三,政策扶持和工商资本嵌入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外源动力,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效流通,使得村企利益联结机制趋于稳定。但也要警惕发展悖论的发生,即财政补贴本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过度补贴反而抑制了市场活力,形成“越补越弱”的负向循环。
(二)政策建议
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实现乡村资源要素整合与统筹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不断提升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在不违背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加强农村内部资源整合,通过土地流转、综合整治、直接经营、资产重组等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因地制宜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农村特色产业,推动不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间的差异化发展。
第二,地方政府应积极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健全市场机制与监管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环境保障。地方政府应重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职责和任务,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政策汲取”向“自力更生”转变。此外,营商环境是“筑巢引凤”的基础,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重要前提,应识别并把握稀缺资源的流动规律,在结合村庄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化村庄的制度、服务、人文环境,以增强村庄对工商企业的吸引力和承接力。
第三,工商企业应重塑社会责任意识,共建互惠互利目标。工商企业应提前评估自身资源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资源禀赋,锁定关键优势并做好要素条件匹配,以实现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可持续发展,降低投资农业农村的盲目性。此外,工商企业需要有效平衡现代规则下的经济理性目标与村庄“资源共用、利益共享”互惠目标之间的张力,有意识地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保障双方从零和博弈走向互利共生,并实现乡土传统规范与市场经济发展间的互融互嵌。
四、研究、写作、投稿、修改过程和心得体会
论文的选题源于作者团队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观察与研究。在针对陕西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中,作者关注到部分地区虽然消除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现象,但仍存在着大量有收入却缺乏运营能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时,还观察到现阶段集体经济面临“缺投入、缺整合、缺链条”的发展困境。此外,部分地区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也引发了作者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基于上述发现,作者意识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政策依赖度较高,且市场化经营能力较弱的弊端,而形成以互惠与合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关系,可有效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作者团队确立了构建村企利益联结机制这一研究问题。
基于调研过程的所观所感,作者团队开始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献与书籍,积极与理论展开对话,从内在逻辑上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的开展寻找指导方法和理论依据。同时,也不断地深入实践观察,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检验,试图从实践中寻找因地制宜的动态方案,以弥补理论的静态不足。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保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修正理论的科学研究态度。经过反复推敲和框架重构后,最终完成初稿的写作。随后,又经过作者团队内部的多轮商讨和修改打磨,文章逐步建立起更为相对完善的理论逻辑、模型构建和机制分析。
作者于2024年7月将文章投稿至《中国农村观察》。在外审阶段,本文经历了多次外审修改,外审专家针对文章的理论框架、逻辑脉络、参数赋值、行文规范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修改意见。在每一轮外审中,作者团队都会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外审专家的修改意见,同时这些宝贵意见也使文章在内容、结构和逻辑上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和跨越。此外,在编辑部校稿阶段,编辑部老师对文稿进行了多轮细致的审读,并针对文章的结构设计、词句逻辑等各方面内容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这种事无巨细的内容打磨,使文章更具严谨性和学术性。每一次提出的修改意见都是对文章结构与逻辑的重塑,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是对文章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提升。在此,全体作者向《中国农村观察》的每一位外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转自“中国农村观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