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归因
——评《风险社会视域中农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农村治理现代化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未来形态,也是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是响应全面振兴、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等多重战略的时代因应。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根基和底蕴在于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韧性体制机制,而后者也会直接决定着治理资源能否实现向治理优化的迈进,以及治理成果能否为农村居民所共享,进而实现全体农户的共同富裕。因此,如何建构治理秩序、培育治理理念、设计参与渠道机制、引入合理治理工具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延安大学王进教授所著新作基于现代农业生产和基层农户日常生活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之研究起点,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就治理理念、治理内容、治理逻辑、治理体系以及未来趋势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将自身所学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展示了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系统景图。该书引入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概念,着力构建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的辩证逻辑和分析框架,揭示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归因,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呈现出极具现实意义的学术见解。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指向是在基层构建一种以“善治”为价值共识的集体行动机制,其根本目标是要在国家、社会、个体三者的互动和均衡中构建基层治权,以期实践乡村治理体系与能力对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建设的抑阻。同时,对于近年全国各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即如何在当前城乡关系发展阶段和制度框架下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以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的精准供给,推动包含多方面以及多种模式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发展。
该书进一步指出,风险社会将财富与风险的社会生产共生共存视为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对无法将所生产财富转化为风险承载能力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进行调整和有利于提升韧性的逐步强化,一方面需要优化风险信息共享、治理资源配置与治理主体协同建构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的互构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从资金、技术、人才、制度、政策五个方面建构互构价值的运行保障体系,最终达到财富生产足以抵御风险的运行状态。脆弱性作为社会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状态,既是一个时期内治理优化的条件约束,同时也是驱动农村社会财富生产的现实动机,农村社会的脆弱性与农村社会的财富生产无论是何种定义,都体现为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双重机制。通过财富生产与风险生产视角解释农村社会治理,既是对当前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脆弱性处境的反思,也从系统地刻画了农村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图景。
该书的重要贡献在于深化农村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化的本质所在与现实表征,书中明确以制度建构优化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强化农村社会韧性,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理念共识、治理过程共治、治理格局共建、治理成效共享,涵盖了城乡之间的利益平衡、乡村内部的利益平衡与最大化,这正是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动力所在。同时,书中在开篇便指出了传统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症结所在,即治理主体风险观念匮乏与治理行动“事件中心主义”所引致的农村社会治理“悬浮”。风险社会视角有助于认识治理模式与治理情境不相匹配、理性的治理规则与传统的乡土社会错位等情况,将农村社会治理推广至多主体、多边界、多维度的协同治理思路,为乡村治理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全新视角和广阔空间。代表性案例结合量化分析,从合作经济运营、村务运营管理、集体资产流转等相关研究内容深入浅出,刻画出农村治理的多重演进模式、时代特色和目标方向。风险社会角度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影响的不仅是农村社会本身的生产生活情境,也将对现有基层治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最终目的在于对过去和现在的农村社会治理秩序嵌入“共建共治共享”的旨趣。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环节,也是保障发展成果为农村居民共享、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过制度建构和政策创制等秩序手段,厘清多元主体的治理权责,并将财富生产与风险承载的单位——个体视作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单位,契合了提升农民在基层治理中的获得感与认同度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对以保障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性既要求多元治理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治理行动的协同,也涉及承袭自传统农村社会的价值重构与差序关系等非正式制度在现代治理体系中发挥正向作用。风险与财富的辩证关系之外,始终离不开农村社会中朴素的共同体意识等社会资本滋养,也体现出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所共同关切的社会问题,也就是如何理解和认识个体、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既涵盖利益互动、委托代理、全过程人民民主,又内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的新型治理观念,应当是研究农村乃至整个社会问题时所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希望作者继续在社会治理理论研究领域贡献力量,砥砺前进,未来能有更多新作为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与政策研究增添成果。
作者简介:史耀波,男,1979年8月生,陕西榆林人,西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专业负责人,西安理工大学区域经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农村政策发展、公共政策系统评估及管理。围绕研究主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后重点项目1项。西安理工大学“校杰青”“校优青”;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誉称号和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目前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理事;西安市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人;陕西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人;陕西省委人才项目评审人;陕西省发改委综合评审专家;西安市科技专家;中国农村观察、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以及多个SSCI外文来源期刊编委或审稿人。
转自“新华出版社”